chat-GPT的多层应用指南

按照感知GPT模型的原理及局限性其能力的直观性,由浅入深将其分为五层,逐层进行介绍。

第一层:聊天能力

在此类用法中,GPT的回答就是给客户的交付物,是GPT模型最简单、最直观的用法。

1.套壳聊天机器人

通过使用OpenAI官方接口,开发的套壳聊天机器人产品。这类产品之所以存在,原因懂得都懂。否则,用户为何不直接使用ChatGPT呢?此类产品难以形成现象级应用,且竞争激烈。由于比较灰色且内容未经过滤,网站被封后又换域名的故事将持续上演。

2.场景化问答

这种模式对GPT的回复场景进行了约束。通过限定提示词、嵌入大量特定领域知识以及微调技术,使GPT能够仅基于某类身份回答特定类型的问题。对于其他类型的问题,机器人会告知用户不了解相关内容。这种用法可以有效约束用户的输入,降低许多不必要的风险,但是想训练一个出色的场景化机器人,也需要投入许多精力。典型应用包括智能客服、智能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等。微软的new Bing正是此类应用的杰出代表,其俏皮傲娇的回复风格,深受网友的喜爱。

第二层:语言能力

在本层,我们充分发挥ChatGPT的语言天赋,辅助各种基于文字的处理工作。从这一层开始,需要使用one-shot或few-shot(在提示词中给ChatGPT一个或多个示例)来提升ChatGPT的表现。与用户的交互不再局限于聊天窗口,提前预制提示词模板,用户只能输入限定的信息,对应提示词的空槽位。

预制带槽位提示词模板的应用基本流程如下:

1.文字处理类

此类应用主要有三种用法:

①文章提炼

可以输入文章段落,要求提取段落主旨。但受token数限制,难以总结整篇文章。也可要求生成短标题、副标题等。在提示词中预留【案例】槽位,让用户输入一些参考案例,GPT便可以学习相应的风格,进行针对性的输出。

②润色/改写

可用于文章的初步润色,能够消除错别字、错误标点等。改写则可以转换文章风格,如更改成小红书风格等。

③文章扩写

在有大纲基础上,分段进行文章扩写。受token限制,如一次要求过长,输出的扩写难以做到前后呼应。ChatGPT本身不会产生新知识,文章扩写难以写出深刻见地,只能生成口水文。通过给定关键词和案例,要求生成有规律的短文案,是应用其文章扩写能力的有效方法。

2.翻译

GPT模型训练时学习了大量语言,具备跨语言能力。无论用何种语言与其沟通,只要理解意图,分析问题能力是不区分语言的。因此,翻译对GPT来说很轻松。当然也仅限基本翻译,不要指望其能翻译的“信、达、雅”。

3.情感分析

GPT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用户情绪。例如,在客服模块引入GPT能力,基于用户语音和文字快速判断情绪状况,提前识别潜在客诉,在情绪爆发前进行有效安抚。

第三层:文本能力

在本层,GPT的能力已经超越了语言,它通过大量学习,凡是与文本相关的任务,都能胜任。它甚至具备真正的学习能力,使用few-shot技巧,能解决训练数据中不存在的问题。本层的应用范围极广,将迸发出大量极具创造力的产品。我在这里仅举一些典型例子。

1.写代码

ChatGPT能编写SQL、Python、Java等代码,并帮忙查找代码BUG。与撰写文章的原因类似,不能要求其编写过长的代码。

2.写提示词

要求GPT创作提示词是与其他AI联动的简单方式。例如,要求GPT为midjourney撰写提示词,已成为非常主流的做法。

3.数据分析

ChatGPT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分析,或与EXCEL配合进行数据分析。它将数据分析操作成本降至极低,大幅提升了数据分析的效率。

第四层:推理能力

在前几层中,我们已经见识了GPT的推理能力。以GPT的推理能力替代手动点击操作流,将带来B端和C端的产品设计的颠覆式变化。个人认为,短期内B端的机会大于C端。经过互联网20年的发展,C端用户的主要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,颠覆C端用户的操作路径会带来较大的学习成本。而B端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,这里将其分为三个阶段:

1.自动化工作流串联

利用ChatGPT理解人类意图的能力,结合langChain技术将提示词和公司内各项工作的网页链接整合。员工无需寻找各种链接,在需要执行相关操作时,会自动跳转到相应页面,进行下一步操作。以ChatGPT为智慧中枢,真正实现将B端各类操作有机整合。下图为设计思路的示例。

2.AI辅助决策

以第一个阶段为基础,将对应页面的部分功能与GPT联动。这样,在员工执行操作时,部分功能可以由AI实现,成倍提升效率。微软Copilot正是这类产品的代表,比如可以实现在Excel中说明自己想要进行的数据分析,无需寻找相关公式,数据分析就自动做好了。

3.全自动AI工作流

本阶段目前还处于演示层面,呈现了未来的愿景。如前文所述,GPT很难解决特定领域的细节问题,除非针对某个场景进行大量的微调与私有数据部署。AutoGPT、AgentGPT都属于此类。

第五层:国产大模型

AI技术是科学而非神学,大模型的原理也不是秘密。美国能做到,我国不仅能,而且有必要。只要训练数据质量达标,模型参数突破千亿便具备推理能力,突破八千亿可与GPT-4匹敌。采用大量中文语料和中文微调,我国必将拥有符合本国文化背景、价值观的大模型。

然而,路漫漫其修远兮,困难也是极多的,如:训练成本极高、训练数据质量要求高、模型优化复杂、马太效应明显等。因此,预计在未来五年内,中国最多只会有3家知名大模型服务商。

大模型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,大部分公司选择直接应用,直接获取商业价值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愿意投身自有大模型的公司就更加难能可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