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ct-native-技术在壹钱包中的实践及优化

REACT-NATIVE作为前端框架,到现在大概有三年的时间。我这边先分享一下为什么使用REACT-NATIVE。

首先REACT-NATIVE的开发效率,使用javaScript开发原生应用,提出Learn Once, Write Anywhere
的开发思想。兼容前端的最大优势灵活发布,可以支持线上业务功快速迭代和随时更新发布。又保证了用户体验,整体体验接近原生,远优于Hybrld和Web APP。同时整个框架保持很高的社区热度,自身框架不断的升级优化,有丰富的第三方组件。

我们一开始接触RN是2015年,当时RN刚刚发布,在2015年12月基于0.17版本开发了同时兼容iOS和Android的Demo,整体体验还可以;同时我们一直在关注RN的发展,在2016年9月使用RN0.38版本开发收银台业务,12月份正式上线运行,同时实现了包括bundle拆分,热更新的技术。整体运行了3个月的事件,产品和运营对该技术的体验比较满意和认可,就在公司推进该框架的接入;2017年3月,商城业务接入,5月正式支撑公司大型活动,技术上实现了RN单实例,单文件diff;在2017年我们整个商城业务的主流程全部接入了RN,2018年又接入了理财商城业务。

壹钱包的应用场景,我们有搜索分类,还有详情、会场、收银台、理财,后面就是我们正在做的5.20的活动,页面活动有很多的,商城里面很多应用,当时统计了一下,一个商品会场里面图片大概600多张,如果是RN原生的技术不优化的话,是无法支持这么大的应用场景,对于REACT-NATIVE我们做了性能优化。

关注过RN的人知道,其实REACT-NATIVE对于安卓的支持较晚,安卓的性能不是很好,所以我们在安卓上进行较深入的优化。
RN是通过reactprop和react method两个注解声明暴露给js的属性和方法的,通过react-native init 的工程中rn框架并未进行优化,所有注解的处理是在运行时进行,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。此外,通过反射的形式修改属性和调用方法也是不高效的。我们基于rn开源项目,编译出自己的rn库,完成了对注解的编译时优化。rn开源代码中有react prop注解的处理器,只需要开启就行。右边这幅图就是编译过程中生成的优化代码。针对react method注解的优化思路也是类似,我们自己开发出一套注解处理器,并修改rn源码,使优化生效。右边这幅图展示的就是编译阶段生成的优化代码。通过注解的编译时优化,rn框架初始化过程中的关键方法处理速度提升了60倍。

除了注解优化,我们还对rn框架进行了诸多优化。
这些措施包括了比如我们在iOS方面的RCTImage改造,支持共享客户端缓存,支持动态注册RN模块,清除日志相关影响,无操作时,尽量不去执行刷新操作。

RN主要性能瓶颈在Javascript的执行 ,JS也是非常耗时的。RN框架代码是整体比较大,压缩之后大概500多K,如果多个业务接入RN的话,每个业务都打包框架代码时,造成很多资源浪费。业务开发并不关心当前框架是什么版本,只负责业务开发的,我们把框架代码独立更加方便于其他业务进行接入,方便业务进行开发。
我们做了JS bundle拆分,分为是框架JS和业务JS,框架JS通过global.react=require(react),global.reactNative=require(react-native)把react和react-native对象定义为全局变量;业务JS通过webpack替换代码中的react和react-native对象为全局对象,实现RN框架的引入。
Bundle拆分后,在执行时还是要合并加载的,单我们不是简单的把框架JS和业务JS直接合并,那样拆分就没有太多意义。我们这边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,只加载一个框架JS,因为所有的业务JS执行都是基于框架执行的,加载一个RN框架就可以支撑所有的业务,你不需要再去对每个业务执行框架;对于单独加载框架JS,我们做过统计,哪怕只加载RN框架的话,其实耗时也是很严重的;所以我们加载业务JS都是基于当前的框架去执行的。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实现了RN的单实例共享。

其他方面,我们去JS加载做了一些其他的优化,比如JS moudle加载之后,我们会把它放到这里面,不会重复加载,当有相同业务打开的时候,我们去执行缓存中的JS代码。APP启动的时候,我们预加载RN实例,我们在打开APP的时候,我们先把框架执行,当打开RN业务时,我们这个时候不需要再去执行整个框架,我们直接执行业务代码,这样就会大大提升业务整体的性能,我们对于业务JS进行智能预加载。

我们在商品详情页启动耗时,有一半的业务场景在400毫秒到300毫秒打开,这个能够保证我们的页面完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秒开的场景。

RN一个优势就是支持灵活发布,我们能对业务进行热更新,我们有一个专门管理和发布的平台。我们RN开发统一在git上开发,所有业务放在Git仓库;为了RN打包,我们基于Node开发了自动化打包平台,当需要发布业务的时候,我们通过自动化打包平台,自动化去打包生成业务和框架的zip包,上传到我们的发布系统,发布系统根据新的zip包,进行BSDIFF算法生成增量更新,这样用户更新不需要现在这个新业务zip包,只需要下载diff增量内容,
最大限度的降低用户流量,统计下来增量升级流量降低90%以上。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对应的业务需要打开对应的RN的业务的时候,我们先去读取配置,这个决定你当前的版本是否支持RN,然后打开业务。

RN支持使用Native组件,但是我们在开发中并不是全部依赖于native组件,自定义组件开发有对应的原则,优先使用Native已有的UI组件,如自定义键盘、密码。减少Native与JS间的交互,如倒计时。JS实现效果不佳或者实现困难,如滚轮选择器(picker)。现有组件无法支持当前业务需求,如列表组件(TableView)。

RN提供的listview几乎无复用和flatview是基于原生组件的滚动事件进行复用,这样会有一定的延时,原生列表组件在复用上更加高效,所以基于原生组件上,开发了自己的RN列表组件;如图是我们在优化TableView的修改思路。优化过后有非常大的提升。

大家看一下这是我们现在REACT-NATIVE实现的业务场景。绿色的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所谓的60帧的刷新频率线,现在的页面基本上正常滚动的话,都是在60帧,整体体验是非常接近原生的。

RN包括JS,包括Native都需要对异常进行捕获,因为RN异常会造成App的crush,这样对于整体业务体验非常不理想,我们做了对应的捕获方案。

我们分为两块,一个就是JS异常,还有就是Native异常。JS异常我们使用RN提供的使用ErrorUtils全局捕获异常。Native异常,Android通过SetNativeModuleCallEXceptionHandler捕获;iOS通过捕获RCTCurrentFatalHandler的红屏错误,并监听RCTJavaScriptDidFailToLoadNotification 的异常通知,另外在打开业务时会检测RCTRootView,如果5秒内未加载ContentView也会认为异常。 捕获到异常我们会记录异常灰度,并对业务进行降级跳转到H5页面

RN框架版本升级,RN开发是2017年开始进行,版本为0382,RN框架升级迭代是非常快的,现在已经到54了;RN的框架升级过程中,框架自己也在解决自己的Bug,性能也是提高很多,稳定性也提升了。Native端框架整体性能、稳定性提升,其中Android布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
;React.js版本由15升级到16,在异常处理,服务端渲染和核心架构方面(引入 Fiber)都有了重大更新。基于此我们要升级我们对应的RN框架,跟上RN整体框架的版本步伐。

下面是RN的框架,上面是我们对应的业务,当我们选择去升级RN的时候,这个时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,由于它的版本差别太大了,整体业务出现很大问题,38版本下的业务代码无法在52版本运行,52版本的业务代码也无法在38版本上运行;开发那边讨论的时候,同时开展两条业务也不太现实,产品也不同意放弃旧的框架业务,基于此,我们做了一个框架兼容层,去屏蔽掉38和52的框架差异,实现基于一套业务代码能够同时在38和52上面同时运行,对于业务来讲,不需要关注框架的一些差异,只是按照对应的业务开发业务代码。

在升级的时候我们查看了了React和React-native的变动日志。React升级变动,废弃React createClass,使用独立包,create-react-class代替。独立React.PropTypes,使用新包prop-types,React-native中使用ViewPropTypes替换View.propTypes 。iOS修改了Native的事件发送机制,由EventDispatcher改为 EventBlock。

大家可以看到RN框架升级之后,52相对38整体业务有很大的提升,我们现在刚才看到的一个图表,50%的业务我们能够在200毫秒内打开,70%的业务能够在300-400毫秒内,整体业务提升相对以前的38框架大概提升了50%的效果。

RN未来的展望,在APP内部业务RN的逐步替换;JS异常定位;RN单页化,现有业务都是通过native打开,造成数据无法共享,通过单页化,业务通过前端自己打开业务;现在RN是Learn once,Write anywhere,现有业务要求我们即存在RN又有对应的H5场景,同一个需求需要开发2遍,开发压力较大,下期目标实现Write once,run anywhere,完成同一套代码支持Web和RN;最后就是我们的对外输出RN的自定义组件和解决方案。